• Aug 09 Sat 2008 21:33
  • 出走

 

每個人的一生中大多有過想要暫時出走的念頭,也許既有的環境甚至氣息已成為自我突破的一道厚厚的屏障;也許一個重大的混亂狀況,讓你極欲跳脫開來去尋找方向;也或許你只想逃避那個你無法承受的種種,無論是什麼原因,有礙於現實生活裡的束縛與牽絆,認真去看待這個念頭的人不多,即使認真去看待,當發現其實多少還要挑戰自我的勇氣時,大部份的我們就放棄了,因此去實踐的人更少。

生活中我們習慣了與人事物環境既有的互動的模式,並且漸漸的形成一種無形的軌跡,當遇到重大的外來打擊或內在紊亂,既有的模式無法回應,而自己也無能力適時調整來轉換既定的形式時,那種無形的模式後來可能變成無法自我突破另人窒息的障礙,讓人有種想暫時逃離的衝動,讓自己好喘口氣,定定神,尋找力量,重新站穩腳步。

因為環境的差異較容易給我們遠觀的機會,俯瞰的空間,往往自己的盲點也就浮現出來,清晰的思緒也就慢慢連結起失落的自己。 聽說印度人認為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應該有一段隱遁期,給自己時間去思考生命現象及尋找自我,而不是盲目的為生活忙碌到死。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雖然在當今忙碌的生活下,漸漸有人想為自己安排個寧靜的旅行或假期,因為那不只是休息充電,還可以是個尋找自己的旅程,因此有不少朋友喜歡人少的自助旅行,也聽過有朋友斷然停下工作,來個一年半載的旅行兼體驗不一樣的生活,也有人甚至遠赴印度修習心靈課程。

但不論那種度假或暫時出走的方式,很少像「轉山」的作者謝旺霖那種近乎不顧後果,任意拋出自己,用生命來流浪的方式,力道之猛讓人震撼。 他以二十多歲年輕單純的生命,踏上艱困未知的旅程,超越了你我所知曉的地域範圍,挑戰身心的極限,面對完全的孤獨,深刻的恐懼,窘迫的貧窮,性命交關的病痛與遭遇,在困苦煎熬下體驗到大自然與生命的原貌與力量,而這流浪背後其中一個單純的力量就是尋找自我。

旺霖會踏上流浪式的旅程,源於大三結束時的一場失戀,為了逃離那無法承受的感覺,他想到很遠很遠,「去尋找一個再也沒有思念的地方」,於是他前往新疆的烏魯木齊,沒目的地的甚至貿然地前往西藏的方向,為期三個月的流浪,路途上的種種險阻,讓他嚐到死亡逼近的恐懼及肉體的磨難與心靈的煎熬。 是否找到了沒有思念的地方,似乎不是那麼迫切了,倒是旅途中的試煉,讓他看見了自己,並「已能,也願承擔人生重新再來過的風險」,這個信念彷彿已預告著,在日後人生道路上將牽引著他去尋找更貼近自己的抉擇。

後來無預期的他獲選為雲門成立的「流浪者計劃」之下的流浪者,一個由雲門支助經費,鼓勵一些青年去亞洲各地旅行,體驗,學習及磨鍊自己的計劃,當時旺霖只是在姑且一試,但又認定自己不會被選上的心情下,突發奇想的寫了「騎鐵馬到西藏」的瘋狂想法去申請,沒想到被選上,也只有在滿懷疑慮中成行,踏上騎單車從雲南進入西藏的路途,後來完成了這趟為期二個月更為艱苦及壯闊的流浪之旅,也書寫成書。

讀過他的流浪過程,有種過癮及感動的感覺,好似碰觸了自己從不曾去想也不敢挑戰的部份,隨著他流浪的腳步,讀者可感受到他眼前壯麗的景象與特殊的際遇,也可感受到他的恐懼與無助,會為他面臨的險境捏一把冷汗,他一路的自我堅持與毅力好似一股強大的力量不斷提醒和激勵著我們,在他與自己對話的過程,可感覺到他內在穩實的成長,尤其在面對種種抉擇時刻的內心煎熬過程,他那細膩深刻的体會,讓人印象深刻。

這種用生命來流浪的旅程,使得旺霖這麼年輕就歷經了極致的試煉,對生命與自我的真實體悟可能超過數十年平凡中的領會,在他的未來人生中,當與命運交手時,雖然不一定穩贏,但確會比一般人多幾分篤定與勇氣。

很羨慕他這麼年輕就擁有這樣的能力,不過認為還是有很多尋找自我及讓自己成長,且相較之下可能較為適合自己的方式,因為即使有如旺霖般的勇氣與毅力,在那樣危險的路途中,是沒有人能夠預約運氣的。+

旺霖的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wangling819

Fresh Air電子報     恬靜角落 2008-05-28   

  

 

lu c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柏拉圖有一天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

蘇格拉底叫他到麥田走一次,要不回頭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麥穗,但只可以摘一次,柏拉圖覺得很容易,充滿信心地出去。

誰知過了半天他仍沒有回去,最後,他垂頭喪氣出現在老師跟前訴說空手而回的原因:「很難得看見一株看似不錯的,卻不知是不是最好,不得已,因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放棄,再看看有沒有更好的,到發現已經走到盡頭時,才發覺手上一棵麥穗也沒有。」

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那就是愛情---愛情是一種理想,而且很容易錯過。」

 

柏拉圖有一天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婚姻?

蘇格拉底叫他到彬樹林走一次,要不回頭地走,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適合用來當聖誕樹用的樹材,但只可以取一次。柏拉圖 有了上回的教訓,充滿信心地出去。

半天之後,他一身疲憊地拖了一棵看起來直挺、翠綠,卻有點稀疏的杉樹。 蘇格拉底問他:「這就是最好的樹材嗎?」

柏拉圖回答老師:「因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見一棵看似不錯的,又發現時間、體力已經快不夠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來了。」

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 那就是婚姻---婚姻是一種理智,是分析判斷,綜合平衡的結果。」

 

柏拉圖有一天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外遇?

蘇格拉底還是叫他到樹林走一次,可以來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柏拉圖又充滿信心地出去。兩個小時之後,他精神抖擻地帶回了一支色彩豔麗但稍稍枯萎的花。

蘇格拉底問他:「這就是最好的花嗎?」

柏拉圖回答老師:「我找了兩小時,發覺這是最盛開最美麗的花,但我採下帶回來的路上,它就逐漸枯萎下來。」

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那就是外遇---外遇是誘惑的。它也猶如一道閃電,雖照亮,但稍縱即逝;而且,追不上,留不住 。」

 

柏拉圖有一天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生活?

蘇格拉底還是叫他到樹林走一次,可以來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 柏拉圖有了以前的教訓,又充滿信心地出去。

過了三天三夜,他也沒有回來。蘇格拉底只好走進樹林裡找他,最後發現柏拉圖已在樹林裡露營紮寨。

蘇格拉底問他:「你找著最好看的花??」

柏拉圖指著邊上的一朵花說:「這就是最好看的花。

蘇格拉底問:「為什麼不把它帶出去呢?」

柏拉圖 回答老師:「我如果把它摘下來,它馬上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遲早會枯。所以我就在它還盛開的時候,住在它邊上,等它凋謝的時候,再找下一朵。這已經是我找著的第二朵最好看的花。」

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你已經懂得生活的真諦了  ---生活是追隨與欣賞,對生命中的每一次美麗。」

 

 

lu c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u c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人過著寂寞的生活時,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啊。

lu c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次感冒初起,不妨試試 ! 無害... 可以很快使感冒或頭痛不再繼續惡化!

 

如果你感覺到已經開始流鼻水、連續打噴嚏、有點頭痛,就快要感冒了!

趕緊先喝兩、三杯熱開水(不可以喝冰的) 等三、五分鐘,

再沖一杯咖啡,任何咖啡都可以,三合一的最方便了,

如果沒有,鐵罐子的咖啡也可以,ㄧ定要熱的喝才有效(不可冰)。

二、三十分鐘以後,咖啡和先前喝的開水會讓你要尿尿,

而且,很神 奇的,流鼻水、打噴嚏、頭痛都慢慢不見了!

 

想知道為什麼這麼好用?

一、咖啡可以讓你加速排尿,加上先喝的開水, 可以把已經侵入繁殖的病毒,從身體裡「洗」掉大部分。

二、咖啡有提神、興奮的作用,會讓你低迷不振的免疫功能提振起來,

病毒從尿尿排掉了一部分,免疫功能又加強了,感冒繼續惡化的可能當然降低不少。
 

lu c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復一日奔波於工作、家庭與各種任務之間,幸運的人內心是充實溫暖的,為所愛的人努力,夢想著更好的未來。

 

但缺乏歸屬感的四百五十萬人卻感覺孤獨,茫然打轉,不知為誰辛苦。

 

遇到挫折而筋疲力盡時,總會想要一個角落、一個親近的人,也就是所謂的「港灣」,重新充電,準備再度出發。可能是一個家庭、一個團體,或在社會中有一個位置和角色,感覺自

己在這裡有點重要,遠行時有人祝福與掛心,不論成功或失敗,有人歡喜期待著自己的回歸。 

 

「這樣的心願算很大嗎?」「只有我缺乏歸屬感,還是大家都沒有歸屬感?」許多人這樣問。

 

根據心理學者馬斯洛的「需求階層金字塔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人們的需求有先後順序與高低層次之分,基本層次的需求獲得滿足之後,就會產生較高層次的需求。這些需求由金字塔底端到頂端依序是:

1.生理的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維持生存、身體舒適的需求,如飲食、睡眠、性欲、無病痛等各種生理感覺的滿足。

2.安全感的需求(Safety Needs):感覺所擁有的不受威脅與剝奪,例如免於生理上的傷害、免於心理上的恐懼等。

 

3.愛與歸屬感的需求(Needs for Love and Belonging):

 

在愛人與被愛的互動中獲得滿足,感覺隸屬於某一個團體,擁有存在的位置,被人接納、愛護、關注、鼓勵及支持等需求。

4.尊嚴的需求(Needs for Esteem):獲取並維護個人自尊心的需求;亦即追求自我的價值感,感覺自己是有能力和有用的人。 

5.自我實現的需求(Needs for Self-Actualization):找到適合自己的舞台,能夠發揮潛力,達到理想的人生境界,實現個人的自我期待。

 

其中「歸屬感」位於需求的第三階層,滿足了溫飽、安全的需求後,自然會開始期待愛與歸屬感。歸屬感是生涯的原點,也是探索世界的出發點,讓自我有所「定位」。

 

有些人本末倒置,陷入無止盡的成就追求,惟恐浪費一點時間或少賺一分錢,除了常規的上班時間,還要加班、開會、應酬;除了學校,還要補習、進修,於是維繫親情或友情的心力相對地被壓縮,甚至消失了。

 

有些人以為愛與歸屬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旦在這方面受到幾次挫折,就不願繼續嘗試,只想跳過這個階段,忘情於工作,或以權力、財富、名聲作為補償。

 

但事實是,如果無法滿足愛與歸屬感,對於更高階層的尊嚴、自我實現等需求,常會缺乏動機,即使勉強經營,也總在獨處時發現「內在空虛」。就像失落了原點,難免在旅途中迷失,不知身處何方。

 

多項大規模的心理學研究顯示,缺乏歸屬感會促發憂鬱、焦慮等精神疾病。在相同程度的壓力下,有良好歸屬感的人較能調適,保持健康的身心狀態,而歸屬感薄弱的人卻容易一蹶不振,落入憂鬱的深淵。

 

如果把「愛與歸屬感」的來源侷限於愛情,的確會很困難。愛情的條件太多,要瞭解、要忠誠、要熱情、要長久、還要抵抗外界的誘惑。

 

所幸在人類世界中,愛與歸屬感並非只能由愛情中得到,親情、友誼、社會團體的投入,都能為自己開創存在與被需要的位置。關鍵在於「投入」,在要求獲得之前,必須先付出。

 

有人搖頭:「我付出很多,卻還是被當作隱形人—沒人當我存在!」這種問題往往在於付出的方向錯誤。

 

所謂「付出」,必須能讓別人感覺到、而且給予的是別人想要的東西,許多人自以為付出很多,卻沒有思考所給的東西是不是別人想要的?

 

對別人而言,某些「付出」根本只是麻煩與累贅,如此付出者當然無法獲得回報,甚至還會使別人逃之夭夭。例如,對於要自由的人付出「朝夕相守」的情意,對於想獨立的孩子付出「無微不至」的照顧,終究是對牛彈琴。這種付出在意義上不能算是付出,反而是「要求」,甚至是「強迫」。

 

付出是為別人做的,給別人想要的。如果是為自己做的、一廂情願的,不能稱為付出。

 

付出的真義是:找到值得自己付出的人,持續付出正確的東西這也是建立歸屬感的第一步。除了情人之外,自己能為家人、朋友、或社會各個角落的人群付出什麼?

 

許多人整天抱怨「沒有歸屬感」,但卻對家人不聞不問,以為親緣、血緣關係一輩子都會存在,不需要花費心思培育,不知不覺地失去了最容易擁有的一種歸屬感。

 

有人以為人際關係不好是因為自己各方面不出色,拼命撐出假完美的一面,隱藏弱點,害怕被看穿,反而無法融入團體,永遠無法建立友誼。

 

如果有四百五十萬人缺乏歸屬感、期待歸屬感,這些人為什麼彼此找不到彼此呢?或許他們忘了這個秘訣:

 

先瞭解別人,才能期待被瞭解。

先卸下防備,才能期待被親近。

 

鄧惠文 > 想想 說說 寫寫

 

 

 

lu c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距離七十五歲,你知道自己的生命還有多少分鐘嗎?

lu c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達拉斯貝勒大學醫學中心皮膚科醫生克莉絲汀‧布朗指出,閃閃發亮的護唇膏和唇蜜可能吸引紫外線,增加罹患皮膚癌的風險。

每日健康新聞廿六日報導,布朗表示,保護嘴唇免於受到有害的太陽光照射,和用防曬油保護皮膚一樣重要。但最新研究發現,使用唇部保護產品的美國人還不到百分之廿五。

嘴唇比皮膚更容易因為長期陽光損害而老化,也更容易罹患嚴重癌症。布朗說:「下嘴唇罹患的皮膚癌傷害性可能更大,更可能轉移到周圍的淋巴結。」

閃亮的護唇膏和唇蜜無法保護嘴唇,反而會把太陽光吸引到唇部。布朗說:「大多數民眾不明白的是,在嘴唇上塗透明閃亮的東西,會增加穿透嘴唇表面的光線。」

皮膚學家建議,白天塗唇蜜前,應先塗一層防曬護唇膏。預計會在室外廿分鐘以上,都應使用SPF30的防曬唇膏,女性早上出門前應該把防曬護唇膏塗在任何口紅或唇蜜之下,並不時重複塗抹防曬唇膏。

布朗表示,民眾應該檢查嘴唇是否有出現任何癌症徵兆,如果發現任何表面唇色變化,例如一個區域顏色變暗或變白、或嘴唇某個部分一直脫皮,應到皮膚科就診。

 

本則新聞由聯合新聞網提供 2008/04/28

 

 

lu c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夢中被一個聲響擾醒,我起來察看,發現老衣櫃抽屜邊框的一塊木製飾板掉落在地上。

lu c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多人是用自己的經驗來瞭解世界,甚至預測世界。

lu c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