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宋東  出處:天下雜誌 400期 2008/07
 
人不能選擇什麼時候面對死亡,卻能選擇如何面對死亡,」這句歷代英雄殺身成仁前,對自己說的勵志語,一般人的生命情境中很難遭遇。

一個美國電腦系的教授,卻用少見的輕鬆幽默,重新詮釋了這句聽來孤絕悲壯的經典名句。

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電腦系教授蘭迪.鮑許(Randy Pausch),前年因黃膽就醫,發現胰臟長了十個腫瘤,醫生說這是末期胰臟癌,最多只剩三到六個月可活。
對任何事業如日中天、結婚五年、有三個小孩、剛過四十七歲生日的男人來說,這記晴天霹靂都是會讓人爬不起來的重擊。

鮑許與妻子沈重地在家相擁而泣之後,決定「我們要微笑面對。我們真的每天都大笑,笑我的癌症、笑我們身邊所有的事。」鮑許在媒體採訪中說,「這是我們的選擇。」

一個月後,他受邀在自己的大學以「最後的演講」(Last Lecture)為題演講,鮑許不避談自己即將來臨的死亡,且一路開自己的玩笑,高舉身邊所有幫過他、害過他的人。

因為對鮑許來說,生命中每個遭遇都有他正面的意義。「如果我們不能改變現狀,只好想想如何回應;若我們不能決定拿到什麼牌,就想辦法打好手中這副牌。」演講中,鮑許回顧事業上打壓他的「壞老闆」、及外界給他不經意的軟、硬釘子,他笑著說,「眼前的磚牆,不是為了擋我們前進,只是為了確認到底我們多想要達成我們的夢想,……磚牆是為了擋開那些意志不夠堅強的追求者,那些『別人』。」

死亡是不錯的生涯轉換

本著一貫「笑對」人生的態度,鮑許在記錄自己每天抗癌之路的網站上,打著「○」符號說,「看來,死亡是個不錯的生涯轉換。」(Dying is a good career move.)
愛譏諷的人會認為,鮑許這種正面積極、笑對人生的態度,是不實際的樂觀。但鮑許在樂觀中,卻顯現清楚掌握生命中最重要事物的清醒。

談到他對自己書很暢銷的看法,鮑許認為出書本來就是為了留給子女看的,因此「我只對這批書的前三本最關心,」他在接受《讀者文摘》的訪問時說,因為前三本是要留給家人看的。並且,儘管陸續進行化療、寫作等工作,他每天花最多時間的事,仍然是「陪我三個孩子玩。」

善用科技鼓舞他人
當訪問者高抬他面對生命的「勇氣」時,鮑許也毫不自我陶醉地回應,「我相信很多人都用跟我相同的勇氣,面對困難。只是他們剛好都不是專業演講者,可以傳講自己的故事而已。」
善用科技工具,的確讓鮑許的抗癌精神,鼓舞了許多癌症患者。

五月初,鮑許的腫瘤重新擴散,顯示化療不成功,並且心、腎功能都因化療而受損。但鮑許仍然跟太太兩人,單獨在母親節那天去住旅館慶祝。因為,儘管醫生說他只有三至六個月可活,那已經是一年半以前的事。

鮑許「生涯轉換」的故事,繼續在網站上寫著,繼續影響著世界上許多角落裡健康、不健康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 celine 的頭像
    lu celine

    lu celine的部落格

    lu c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