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廟會活動包羅萬象,俗稱「大拜拜」,通常會有「建醮」、「遶境」…等。在廟會活動中,神明的遶境出巡是地方的大事,地方男女老幼全員出動。有的組成陣頭,替神明「湊熱鬧」;有的抬神轎,替神明服務;家家戶戶擺宴請客,非常的熱鬧。
 北港是台灣最早開發的地方之一,朝天宮建廟三百多年是全台灣香火最盛的媽祖廟。北港有一句俗諺:「北港媽祖,蔭外方」形容北港媽祖不只庇蔭北港,還可以庇蔭到外地。
 朝天宮的廟會活動在清朝就聞名全台,當時媽祖經常到台南巡歷。日據明治四十一年,有一次還巡行北台灣。民國七十六年,為紀念媽祖成道一千年,舉辦了「環島遶境祈安弘法」的活動。隔年,更遠涉澎湖舉行「海陸祈安遶境弘法」的海上遶境。民國八十三年,朝天宮建廟三百年,舉辦媽祖及藝閣全島遶境。此外,民國九十年,朝天宮媽祖應邀至南投縣市遶境祈安,以撫慰921震災災民的心靈。由此可知,「北港媽祖」是全國媽祖信仰中心。
 「媽祖遶境」、「五年千歲遶境」是現在北港的兩大遶境活動。農曆三月十九、二十日的媽祖遶境活動中,放大量鞭炮、陣頭、藝閣…等特色,吸引大批人潮前來北港看熱鬧,造成萬人空巷的盛況。民間流傳「三月傚媽祖」,就是形容台灣各地在農曆三月,供奉媽祖的廟宇會舉行交香、進香或遶境活動,全台籠罩在「迎媽祖」的熱鬧氣氛中,直到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為止。
 早期,笨港媽祖會回福建湄洲的祖廟「朝天閣」謁祖進香;「大甲媽祖回娘家」曾是全台最大規模的進香活動,目前因故中斷十幾年;苗栗通霄「白沙屯媽」徒步三百公里到北港進香,隨媽祖的神意臨時決定進香行走路線,更是神祕。
 
北港媽祖遶境
 
笨港地區居民為感念媽祖聖德,自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福建湄州朝天閣樹璧和尚奉請媽祖神像來臺,於農曆三月十九日登陸笨港(即今北港),由信徒立祠奉祀後,例由笨港渡海回湄州謁祖,回程在安平港登陸,三月十九日鑾駕回抵笨港,同時舉行盛大遶境。後因臺灣割讓日本,海疆亦日益險惡,謁祖行程因而停止,但地方信眾為紀念此一例行謁祖活動,仍迎請聖母遶境。日據時代,朝天宮年度最大的祭典活動是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的遶境,以各種陣頭、藝閣,隨媽祖神轎遶行街道。
 
鎮外遶境活動
 
清代朝天宮的大型鎮外遶境活動,主要是往南巡歷。文獻上有記載的如下:
 光緒十二年(1886),嘉義西門街迎請朝天宮媽祖,祈雨應驗。此事在《雲林縣采訪冊》有如下的記載:「…三月,嘉義地方大旱,得北港朝天宮天上聖母之庇護,奏請光緒皇帝賞賜『慈雲灑潤』之匾額…」朝天宮的媽祖更時常被迎請到台南遶境。
 咸豐二年(1852)徐宗幹壬癸後記:「咸豐壬子年三月二十三日為天后神誕,台人循舊俗,迎嘉邑北港廟中神像至郡城廟供奉,並巡歷城廂內外而回,焚香迎送者,日千萬計…,十六日神輿出巡,復送天后出城而復返…」。
 此郡城廟即為台南大天后宮,從這段文字可知,距今一百四十八年前,台灣府城居民,每年迎奉北港媽祖至府城遶境,當時「焚香迎送者,日千萬計」,可見熱鬧程度。

日據時期朝天宮  大型鎮外遶境活動

從文獻記載可知,日據時代鎮外遶境始於明治三十年(1897)十二月,嘉義東門、西南門奉迎北港媽祖;明治四十年(1907)四月十日,台南首次奉迎北港媽祖;明治四十一年(1908),朝天宮為了籌募修廟經費,首度舉辦大型的北台灣遶境活動。其行程如下:
 12/8北港聖母駕臨北部枋橋→12/10枋橋街,後埔四汴頭等庄迎北港媽祖→12/13擺接堡浦仔庄迎北港媽→12/14新浦庄迎北港媽→12/15後浦庄迎北港媽→12/16社後庄迎北港媽→12/17~12/19興直堡頭前庄迎北港媽→12/20~12/21新庄街迎北港媽→12/22擺接堡枋橋街迎北港媽→12/23~12/24冷水庄迎北港媽→12/25~12/27員林阪庄迎北港媽→12/28~12/30文山堡深坑庄迎北港媽→12/31擺接堡林塢庄迎北港媽。
 大正四年(1915),台南恭請三媽參加遶境,卻發生糖郊媽事件。原來因為景氣不佳,台南紳商議請北港朝天宮媽祖蒞臨台南與國姓爺合迎遶境,以增加熱鬧,吸引人潮。由台南布商錦榮發號石學文負責和朝天宮曾席珍等人洽談此事。4月27日,朝天宮媽祖到台南參加遶境。
 根據當時報紙報導,實際到台南參與遶境的媽祖,並非事先約定的「三媽」,而是朝天宮的「糖郊媽」。這件事曝光以後,引起台南商紳極度不滿,遂中止雙方的關係,停止往來。但根據北港方面的說法:會請「糖郊媽」到台南,實在是因為「三媽」要留在鎮內參加媽祖聖誕遶境,無法到台南。後來因台南人無意將媽祖送回北港,發生一樁靈驗事蹟。台南人為了將北港媽祖留在台南供奉,就雕刻了另外一尊媽祖。當朝天宮人員發現此事,但卻無法辨認出真正的「三媽」。台南方面說:「你們認為哪一尊是北港媽祖,就把祂請回去。」雙方因為此事起爭執。媽祖向朝天宮的人員託夢:「有一顆黑痣的媽祖才是本尊。」朝天宮執事者再次辨認,其中一尊媽祖果然有顆黑痣。朝天宮人員把這尊媽祖請起時,這顆黑痣竟然飛起來了,原來是一隻蒼蠅。

近年朝天宮的大型鎮外遶境活動

 民國七十六年,歲次丁卯,適逢媽祖成道一千年,全國各地信仰媽祖的信徒無不熱烈慶祝。信徒遍布世界各地的朝天宮董監事認為分香廟宇及信眾遍布全省,有必要帶動全省媽祖信眾及廟宇共同熱烈慶祝,並可藉此活動全面會香與參訪,增進信眾的情誼,並宏揚媽祖慈悲濟世的精神,故敲定建廟以來最大規模的全省遶境活動。
當年十月三日,朝天宮媽祖環島遶境正式展開。由當時文建會主委陳奇祿點引聖火,廟方法師主持誦經安座,隨後由二百餘位遶境成員向媽祖行跪拜禮並引燃聖火,便開始展開為期二十六日,路程一千五百多公里的遶境之旅。

其他進香活動

台灣地區有無以數計的媽祖信徒,媽祖廟更有數百座之多,其中從朝天宮分靈而出者,更是不計其數,全世界亦有廿餘國,建有媽祖廟或供奉媽祖。這些分靈於外的媽祖,無論國內外,常會回北港進香謁祖,特別是每年元月到三月。
 在所有進香的團體中,以徒步為主,陣容龐大的苗栗縣通宵鎮白沙屯拱天宮最受矚目。民國七十七年以前,大甲鎮瀾宮回娘家更掀起空前盛況。台北松山區的慈祐宮動輒數千至萬人的進香團也受人矚目,其他大小團體,總讓北港街頭熱鬧喧闐不已。國外則以從民國八十年就赴朝天宮朝聖的日本箱根神輿會最為有名。

苗栗通霄鎮拱天宮白沙屯媽祖到北港的進香活動,至今已有一百六十餘年歷史。早年各地信眾都以步行至北港進香,近年因交通工具改進,以步行方式進香者越來越少,虔誠度也相形降低。如今只剩白沙屯等極少數進香團還保有古意。表面上看,進香活動是祈求神明保佑,其實對信徒人格的濡化,卻被忽視了。
 白沙屯媽祖到北港進香,整個行程往返約十天,來回三百餘公里,對任何一位俗稱香燈腳的信眾來說,是對信心、毅力、體力的嚴格考驗。任何香燈腳只要經得起考驗,都具備頂天立地的精神與體力,不管將來,遇到任何挫折,只要沒忘記香燈腳的精神和鬥志,最後一定成功。
 白沙屯媽祖到北港進香的路線並未固定,隨媽祖旨意行走。潦過濁水溪、神轎衝進窄門、走小巷等神蹟時有所聞。北港的媽祖信徒則以隆隆鞭炮、設案膜拜、鑽轎腳等,迎接來自白沙屯的媽祖。
 進香最重要的儀式就是「刈火」,白沙屯是目前全省唯一仍保有傳統糊火缸儀式的進香團體。白沙屯進香團,刈火儀式所用的火缸,為清代陶土燒製而成。渾圓的造型,塗上棕、藍色釉料,充滿古樸之美。

近年大甲媽祖到新港奉天宮的遶境進香活動,是台灣地區規模最大的宗教活動,總是讓農曆三月的中台灣熱鬧非凡。但在之前,大甲媽祖回娘家北港-朝天宮謁祖,那種萬人空巷的情景,及民眾自動提供住宿的熱忱,讓來自大甲的媽祖信徒猶念念不忘。但民國七十七年,大甲鎮瀾宮因要提昇輩分,與北港人交惡,從此改到新港遶境進香。當年,大甲和北港民眾、社團,因媽祖結下良善的友誼,僅能特別繞道重溫了。
 關於大甲媽祖為何要南下北港進香,其歷史又有多久,並無史料予以說明。目前較普遍的說法是:早年大甲媽祖是前往湄洲祖廟進香,後來因時局動盪無法返回大陸,而且北港朝天宮建有聖父母殿,所以改道朝天宮謁祖進香「合火」。
 另一說是基於台灣廟與廟之間的拜會關係,即資歷淺的廟宇到資歷深的廟宇拜會,而鎮瀾宮的歷史比朝天宮短,故到朝天宮進香,可是此二說都無史料證實。但在日據大正十四年(1925),有報紙記載大甲媽祖往北港進香之事。
 早期大甲媽祖的進香活動規模並不大,大約幾十人到幾百人而已,而且多以步行為主,少數人坐轎子。在七七事變發生後一度中斷,直到民國三十七年才又恢復進香,規模更是日漸擴大。後來山線鐵路通車,部份信徒改搭火車到嘉義,再轉台糖五分仔車到北港,但大部分仍以步行為主。
 當時大甲、大肚、濁水等溪的橋樑尚未架設,進香團香客必需涉水而過,尤其是渡濁水溪時,溪中滿是流沙,需事先選擇適當渡河落腳位置插竹標示。當進香團到達溪邊時,必須「卜杯」決定渡河時辰,然後手拉手扶著媽祖神轎,一鼓作氣渡河而過,其場面之壯觀,不禁讓人為宗教力量的偉大動容。
 大甲媽祖進香的基本班底包括:頭旗、三仙旗、頭燈、開路鼓、轎前吹、香擔、馬頭鑼、令旗、娘傘、哨角隊、三十六執事、媽祖神輿等。他們穿著清朝士兵的服裝,後來隨著進香風氣日盛,各種陣頭紛紛加入,更增添熱鬧無比的氣氛。整個進香行程也由六夜七天,增加為七夜八天,一度更增為八夜九天,而後再恢復為七夜八天,往返行程約二百餘公里。
 此一台灣民間規模最龐大,知名度最高的宗教盛事,卻於民國七十七年畫下句點,起因是雙方對於進香名稱的爭執。
 大甲鎮瀾宮於民國七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決定將舊稱「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北港進香」改稱「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遶境進香」,由於事涉大甲鎮瀾宮媽祖是否由北港朝天宮分靈的複雜問題,因而引起各界議論,雙方在多次協商後仍無共識,於是大甲鎮瀾宮取消北港行程,改往新港遶境進香,百年進香情誼於焉中斷。但由於新港、北港僅一水之隔,不少大甲鎮瀾宮的信徒在新港進香的同時,仍會到朝天宮參拜,兩地信徒之情誼仍未中斷。

笨港報馬仔裝配其文化意涵和精神,可由下列幾句來總括:

 (1)認清本份,負責盡職。(紅纓帽)
 (2)言而有信,始終如一。(燕尾鬚、髮辮)
 (3)世事晦暗,明辨是非。(眼鏡)
 (4)忍受煎熬,出人頭地。(羊襖)
 (5)正直語善,長長久久。(兩傘、韭菜)
 (6)感恩惜福,社會和諧。(旱煙桿、煙袋、錫壺)
 (7)知足常樂,心平氣和。(豬足)
 (8)勞心勞力,成功在望。(鑼心)
 (9)人生坎坷,記取教訓。(瘡疤)
 (10)腳踏實地,善留形象。(赤足)
 (11)欣然服務,不計酬報。(衫褲)
 (12)代代相傳,長祐安寧。(煙袋、腳趾)

泛政治化的議題,讓我們模糊了焦點,可到此網站瀏覽全文~~http://cuy.ylc.edu.tw/~cuy14/ebook.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 c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