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愛上鄧醫師 (1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連綿的雨天,出門不能沒有傘。

lu c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記憶是個不容易維持、很容易變質的東西,尤其是愛情的記憶,因此我們常說:「難道你忘了嗎?」

lu c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午間的捷運列車上,一對母女坐在我身邊。媽媽取出梳子,幫小女孩紮起左右兩束頭髮,像一對可愛的麥穗。女孩搖頭晃腦地端詳車

lu c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祖母說:「未吃五月粽,破襖不肯放」」,我習慣過了端午才大舉收拾冬衣。

lu c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把眼淚留給勝利的時刻。    能夠這樣想時,勝利已經不遠了。

lu c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人過著寂寞的生活時,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啊。

lu c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復一日奔波於工作、家庭與各種任務之間,幸運的人內心是充實溫暖的,為所愛的人努力,夢想著更好的未來。

 

但缺乏歸屬感的四百五十萬人卻感覺孤獨,茫然打轉,不知為誰辛苦。

 

遇到挫折而筋疲力盡時,總會想要一個角落、一個親近的人,也就是所謂的「港灣」,重新充電,準備再度出發。可能是一個家庭、一個團體,或在社會中有一個位置和角色,感覺自

己在這裡有點重要,遠行時有人祝福與掛心,不論成功或失敗,有人歡喜期待著自己的回歸。 

 

「這樣的心願算很大嗎?」「只有我缺乏歸屬感,還是大家都沒有歸屬感?」許多人這樣問。

 

根據心理學者馬斯洛的「需求階層金字塔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人們的需求有先後順序與高低層次之分,基本層次的需求獲得滿足之後,就會產生較高層次的需求。這些需求由金字塔底端到頂端依序是:

1.生理的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維持生存、身體舒適的需求,如飲食、睡眠、性欲、無病痛等各種生理感覺的滿足。

2.安全感的需求(Safety Needs):感覺所擁有的不受威脅與剝奪,例如免於生理上的傷害、免於心理上的恐懼等。

 

3.愛與歸屬感的需求(Needs for Love and Belonging):

 

在愛人與被愛的互動中獲得滿足,感覺隸屬於某一個團體,擁有存在的位置,被人接納、愛護、關注、鼓勵及支持等需求。

4.尊嚴的需求(Needs for Esteem):獲取並維護個人自尊心的需求;亦即追求自我的價值感,感覺自己是有能力和有用的人。 

5.自我實現的需求(Needs for Self-Actualization):找到適合自己的舞台,能夠發揮潛力,達到理想的人生境界,實現個人的自我期待。

 

其中「歸屬感」位於需求的第三階層,滿足了溫飽、安全的需求後,自然會開始期待愛與歸屬感。歸屬感是生涯的原點,也是探索世界的出發點,讓自我有所「定位」。

 

有些人本末倒置,陷入無止盡的成就追求,惟恐浪費一點時間或少賺一分錢,除了常規的上班時間,還要加班、開會、應酬;除了學校,還要補習、進修,於是維繫親情或友情的心力相對地被壓縮,甚至消失了。

 

有些人以為愛與歸屬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旦在這方面受到幾次挫折,就不願繼續嘗試,只想跳過這個階段,忘情於工作,或以權力、財富、名聲作為補償。

 

但事實是,如果無法滿足愛與歸屬感,對於更高階層的尊嚴、自我實現等需求,常會缺乏動機,即使勉強經營,也總在獨處時發現「內在空虛」。就像失落了原點,難免在旅途中迷失,不知身處何方。

 

多項大規模的心理學研究顯示,缺乏歸屬感會促發憂鬱、焦慮等精神疾病。在相同程度的壓力下,有良好歸屬感的人較能調適,保持健康的身心狀態,而歸屬感薄弱的人卻容易一蹶不振,落入憂鬱的深淵。

 

如果把「愛與歸屬感」的來源侷限於愛情,的確會很困難。愛情的條件太多,要瞭解、要忠誠、要熱情、要長久、還要抵抗外界的誘惑。

 

所幸在人類世界中,愛與歸屬感並非只能由愛情中得到,親情、友誼、社會團體的投入,都能為自己開創存在與被需要的位置。關鍵在於「投入」,在要求獲得之前,必須先付出。

 

有人搖頭:「我付出很多,卻還是被當作隱形人—沒人當我存在!」這種問題往往在於付出的方向錯誤。

 

所謂「付出」,必須能讓別人感覺到、而且給予的是別人想要的東西,許多人自以為付出很多,卻沒有思考所給的東西是不是別人想要的?

 

對別人而言,某些「付出」根本只是麻煩與累贅,如此付出者當然無法獲得回報,甚至還會使別人逃之夭夭。例如,對於要自由的人付出「朝夕相守」的情意,對於想獨立的孩子付出「無微不至」的照顧,終究是對牛彈琴。這種付出在意義上不能算是付出,反而是「要求」,甚至是「強迫」。

 

付出是為別人做的,給別人想要的。如果是為自己做的、一廂情願的,不能稱為付出。

 

付出的真義是:找到值得自己付出的人,持續付出正確的東西這也是建立歸屬感的第一步。除了情人之外,自己能為家人、朋友、或社會各個角落的人群付出什麼?

 

許多人整天抱怨「沒有歸屬感」,但卻對家人不聞不問,以為親緣、血緣關係一輩子都會存在,不需要花費心思培育,不知不覺地失去了最容易擁有的一種歸屬感。

 

有人以為人際關係不好是因為自己各方面不出色,拼命撐出假完美的一面,隱藏弱點,害怕被看穿,反而無法融入團體,永遠無法建立友誼。

 

如果有四百五十萬人缺乏歸屬感、期待歸屬感,這些人為什麼彼此找不到彼此呢?或許他們忘了這個秘訣:

 

先瞭解別人,才能期待被瞭解。

先卸下防備,才能期待被親近。

 

鄧惠文 > 想想 說說 寫寫

 

 

 

lu c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夢中被一個聲響擾醒,我起來察看,發現老衣櫃抽屜邊框的一塊木製飾板掉落在地上。

lu c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多人是用自己的經驗來瞭解世界,甚至預測世界。

lu c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覺得自己是個有品味的人,工作、收入都很好,沒有任何惡習,外表也不錯,為什麼老是找不到可以一起生活的人?」

lu c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妳說過,失戀會讓人成長,只是不曉得需要花多長的時間領悟。」一起吃飯的Kiki說:「不知道三十歲才失戀算不算太晚?」

lu c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聽過「幫夫運」嗎?

lu c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人對生活都有不同的期待。有人想早早賺夠錢,四十歲就退休,為此可以拼命工作,不計甘苦。但有人最重視感情和伴侶,窮盡精力於一次次的戀愛、分手和復原,心願是「只要能跟喜歡的人在一起,貧窮也沒關係」......

lu c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暢銷心理作家James Garbarino所說:傳統女孩把她們的攻擊性衝動疏導到所謂「關係攻擊」的範疇,藉由言語或情感的操縱,造成別人的痛苦。新一代的女孩在一種鼓勵自信的文化中長大,自我表達的能力比較好,較不需要使用上述的扭曲方式來釋放攻擊性。然而,她們也看到較多女性暴力的示範,肢體攻擊的可能性變高了。以受全球青少年歡迎的哈利波特故事為例,妙麗在第三集中用拳頭猛擊惡棍,將之打翻在地。大家都欣然接受「必要時,好女孩也會打人」的訊息。這不同於上一代女性認同的典範,那些童話中的公主無論如何被陷害,都不會反擊。

lu c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天氣涼了,可能比較好睡。」看著身旁鼾聲大作的男友,她這樣想著。

lu c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在節目中(新聞哇哇哇)被問到一個新名詞──「干物女」。

lu c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八十歲的婆婆在診間絞著手帕,細訴委屈,說老公讓她好傷心......

lu c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